笔趣阁

夏季小说网>时代前沿知识讲座 > 第一章 1922(第1页)

第一章 1922(第1页)

119

一天,新任区委窦书记和当地乡团支部索书记来到庶盶的生产现场,希望看看所产银耳,庶盶突然之间深感犯难。

因为,最近一批刚接种没几天,凭肉眼仅仅能够看到生长良好的菌丝体,其他什么也看不见。

此前有的干银耳,由于只是保留了合格产品,所占比例远远未达技术要求,不合格的几乎被全部悄悄扔掉。

能够拿出来的干银耳,根本就不能代表自己的技术水平。

如果真正的技术问题是接种剂量不足,则刚接种这一批就能过关。

如果还有其他技术问题,则尚需怎样的过程和周期根本就说不清。

同时,合格的干银耳在市场上到处都有了,自己拿出来同样起不到多少作用。

有鉴于此,庶盶就对两位领导据实说出刚接种不久,现在什么都难以看到。

稍后,他们提出到制种室、培养室看看,庶盶也据实对他们说进去容易导致培养基感染(其实可以采取消毒等进行预防),没有打开相应场所的门。

满以为他们都很忙,不过是路过来顺便看看,因此开初毫不在意。

过了好一阵子,庶盶感觉和来客之间出现冷场,开初加点开水什么的,还不至于感到过分尴尬。

时间一长,这种尴尬就分外明显。

庶盶本想打开所有现场的房门,可似乎还是有些不妥。

眼下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扶持、塑造当地致富典型,两位领导前来多半与此有关。

可自己的技术还没有过关,如果被塑为典型,是否会害人又害己实属难料。

刹那间,庶盶突然发现自己对为人处世简直就是个白痴。

这不,想向领导说明自己的处境和想法,可几次话还没出口又自我否定,因为没把握说清自己的真实想法。

就这样过去一两个小时,最后两位领导勉励庶盶一番,随即告辞离去。

后来,庶盶一想起此事,脑海中就浮现出“刷大袖子”

一词,不论主客观的原因是什么,此嫌肯定不可避免。

看来,必须尽快补上社会经验这一课。

加大接种剂量,银耳产量和质量问题迎刃而解。

银耳收购价不断下跌,当地医药公司完全停止收购。

庶盶突然感悟到:根据生产成本和国内规模,银耳收购价还会迅速下跌(后来,最低曾跌至4元公斤的收购价)。

在一年多的时间内,银耳由稀缺天价变成几近烂市的白菜价,当前已经趋向微利。

鉴此,庶盶强烈意识到,决不能继续依赖单一银耳生产。

必须将广泛的食用菌、药用菌进行通盘探索研发,然后择优生产。

考虑到从外地寄回菌种时间太长,容易导致菌种老化而降低活力。

庶盶一方面希望当地供段木栽培的菌种能够通用于代料栽培,另一方面在当地采集木耳、香菇等分离母种,自我感觉这纯粹就是还没学会爬就想跑。

一次,在当地购买的木耳菌种不小心砸粹包装瓶,扔掉可惜,便随手放在试验室进行后续管理,却意外发现长出了木耳。

打开自己分离、制作的木耳、香菇菌种,进行出菇、耳试验,同样长出菇、耳。

由此可以断定:段木栽培的菌种和代料栽培的菌种,都同样能够直接产出黑木耳、香菇。

由此推论,段木与代料栽培的菌种,二者能够相互通用,就此展开二者菌种通用实验(后来证实二者可以通用)。

此外,对天麻、猴头菇、金针菇、灵芝等均积极进行试验。

其中,平菇试验一帆风顺,不仅产量高、周期短,而且能够生料露地栽培。

平菇尽管暂时还没有市场,但庶盶坚信将来一定会有庞大市场。

随着银耳技术的成熟,木耳、香菇等代料栽培技术也趋于成熟。

但木耳、香菇虽然市场稳定,但所收购的都是干品,且生产周期较长,利润还不及当时银耳的一半,加上缺乏规模生产经验,所需流动资金又相对庞大,这是庶盶连想都不敢想的事。

此外,天麻室内生产变异较大,室外生产还需进一步摸索。

灵芝种类繁多,也不见有任何销路。

至于冬虫夏草、竹荪、鸡枞、羊肚菌等系列珍稀食、药用菌的人工栽培,在国内外都还存在众多难题尚未攻克,自己当然无暇顾及。

这真是,粗看道路多又广,细究处处是难关。

120

投料生产一批平菇,是骡子是马,只有等到产出以后,在市场上才能见分晓。

等待的日子很受煎熬,正在不知所措之际,有报道称康安地区有两个青年,成功用代料大规模种植香菇,庶盶决定前去学习香菇规模生产的经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