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夏季小说网>住首楞严三昧 > 第八十二讲(第1页)

第八十二讲(第1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o页。

我们一个大乘的佛弟子,当我们这一念心,慢慢已经能够安住在深信因果断恶修善,也就是我们开始安住在一种善念;然后我们从善念慢慢慢慢能够提升到一种正念。开始在修学正念的时候,所要面对的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要依止什么样的法门来修学正念最能够成就?

前面我们讲过一个观念:「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不同伦」。当这个人已经成就圣道以后,他要从空出假广度众生的时候,六根、六尘、六识都是方便。但是你一个初心的凡夫,障深慧浅,你要开始回到真如本性这个地方,这困难度就很高。我们这样子讲好了,成佛之道有两条路,一个是万行一心,一个是一心万行。当我们要修学万行而会归一心的时候,那这困难度就比较高,那这个门你选择对、跟选择不对,那真的是迟不同伦,那有时候你修一劫,那真的比不上人家修一天,因为你走的这一条路是不好的路,是坎坷的路。

所以当我们要万行一心的时候,你一定要简别你回家的路,回家的路你一定要简别;但是你要一心万行,要从家里出来的时候,那你不要简别,那是顺逆方便。你看《法华经》、《华严经》,那不可思议,诸佛菩萨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的时候,那六根、六尘、六识,随手拈来都是度化众生的方便,他总是有办法让你能够产生善根,产生欢喜、增善、破恶入理的四悉坛。所以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回家的路是比较困难的,这一点你这门就要注意,回家的门要选择。但是从家里面出来,那就是每一个门都是妙法,你可以说一切法门都是妙法,你有资格这样讲;但是我们回家的时候,你不可以说一切法门都是妙门,不能这样讲,这的确有差别。

所以你看,佛陀要文殊菩萨花这么多时间一一的来简别,这个地方有他的深义。什么深义呢?就是回家的路很难走,选择一个下手易成就高的门是很重要。这地方讲到耳根的三种功德:「圆通常」,看“通”这一部分: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心念纷无绪」“心”指的是意根,“念”指第六意识。意根跟第六意识二个是经常在一起的。这两个的特色是念念生灭,是错综复杂无有头绪,假设我们选择以第六意识的心念来当做回家的路,这会有问题,因为第六意识的念头很多,我们很容易被它干扰,因为它经常变化,它的情绪有时候快乐、有时候痛苦,情绪变化很厉害,那我们会产生一定的障碍,所以这不是一个很好回家的路。那怎么办呢?

隔坦听音响,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耳根就不同,耳根的闻性即便你隔了一道的墙壁,你也可以听到音声,它不会因为音声而有所障碍,所以它的特色是「遐迩俱可闻」,“遐”远方,“迩”近方;远近的音声都可以听得到。这个地方有两层意思:从动态的音声来说是,遐迩俱可闻;其次从静态的音声、没有声音,没有声音也是一种所缘境。比方说莲花灯,诸位你听听莲花灯是什么声音?莲花灯是没有声音。没有声音表示它是遍满整个法界,你看,我们今天把这莲花灯带到美国华盛顿dc,把它放在那个地方,没有声音,它的闻性是遍满整个空间,就没有远近的差别。你看这个莲花灯放在这个地方,你听到无声,跟放在美国华盛顿dc的无声完全一样,所以当我们听无声的时候,那是听得更远更远,那是完全没有空间的障碍,无声没有远近的差别。

这样的「遐迩俱可闻」,是其它的五根所不俱足的,这种通达无碍的功能,所谓的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动静二相它能够了了分明,而不生分别。比方说,我们讲舌根,舌根它在尝味道的时候,你必须有东西让它尝,没有东西的时候,舌根一落入静态就完了!它那能分别的尝消失掉了,舌根一定要合中知,一定要有东西来刺激它,它才能够产生了别的功能。所以它不能说,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没有这回事情,它只有动态才能够了别,不像耳根有声音也可以听,没有声音也可以听,我们可以听得到没有声音。所以耳根的功能完全操之在我,外面怎么变化对耳根完全没有干扰,它是通达而无障碍,它不随外境而有所障碍。

常真实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赞叹耳根的第三种功德:「常」,恒常相续。音听的体性它有动态的,有音声、跟静态的没有音声,所缘境是变化的。但是对能闻的闻性来说是「为有无」,动态它听到有声音,静态的时候它听到没有声音,闻中听到有声音、没有声音,对闻性来说,完全没有什么变化,它还是存在。「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如果我们今天说,没有声音就没有闻性的存在,这个是错误的。其实没有声音,只是说这个声音是处在静态的状态,这种听闻的功能不但存在而且更加广大,更加没有边际。我们前面说过,耳根在听没有声音的时候,那更加的广大,更加的没有边际,所以它是恒常住,不随外境而有所变化。「声无既我灭,声有亦非生」身为耳根的闻性,它是没有声音的时候,它也不随音声而消灭,有声音的时候,它也不随音声而生起。所以它是「生灭二圆离」,耳根的闻性,这种觉了照见的功能,它是远离生灭两种的对立之相,这是闻性常住不灭的功德,「是则常真实。」(这是一般性,这以下提出一个特殊的例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即使你在睡觉当中,处在梦想的作梦中。作梦的时候,耳根它是怎么回事呢?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什么叫“不思”呢?指的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在作梦的时候,第六识是分别的功能完全被梦境所缠缚,而忘失梦境以外的所缘境。比方说,你是一个人,你作梦的时候,梦到你是一只蚂蚁,整天搬东西,从东边搬到西边,再从西边搬到东边。这时候你的第六意识完全被你的梦境所缠缚了,你根本不会记得你还是一个人。

所以我们一个人第六意识在梦境当中,是处在一种不“思”的阶段,没办法去思惟梦境以外的人事。但是耳根不同,它是「不为不思无」,一个闻性在梦境当中,它并不会因为第六意识的无知而消灭,相反的,它对梦境以外的音声,还是能够了了分明。

你看我们睡觉的时候,是什么把我们吵醒的?是闹钟嘛!那我们为什么能够听得到闹钟呢?表示耳根的闻性是越梦境,它能够从梦境里面穿过梦境回到我们梦以外的境界。如果我们今天没有一个功能能够越梦境,我们一个人睡下去就醒不过来,除非你自然醒过来,没有人可以把我们吵醒。只有耳根它能够越梦境,所以它「不为不思无,」所以它的功能「觉观出思惟」,耳根的闻性觉了照性的功能,它是不必假借第六意识的如理思惟,就能够任运生起的。在整个五根乃至于整个身心世界当中,是其它诸根所不能及的。这地方是把耳根殊胜的「圆通常」表达出来。

蕅益大师说: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有三德,刚好圆通常是有关系的。耳根的圆,是开显我们心性的般若德,般若德是圆融无碍的;耳根的通真常,是开显我们心性的解脱德,因为解脱正是一种无障碍的妙用;常的功德是开显法身德,恒常不变。圆通常刚好是有助于开显我们一念心性的三德密藏,所以从这一条路回家是最方便的。

辰四、诲敕当机谛听学行(分三、巳一、示其合机。巳二、劝其善修。巳三、结其真实。)文殊菩萨教诲敕令阿难尊者这个当机众,应该好好的谛听,好好的学习,乃至于如法的修学,这个地方有三段:一、示其合机。二、劝其善修。三、结其真实。)巳一、示其合机

【图一】

显示耳根是适合末法众生的根机

此方教体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

佛陀度化众生的方便:释迦牟尼佛在教化娑婆世界的时候,他的特点是「声论得宣明」,是以音声来论说妙法,才能够使令微妙的义理,在众生的心中能够宣畅明达的表达出来。佛心的道理要转到众生的心中,要靠音声透过耳根来作桥梁。这当中有什么问题?有正反两面的问题…众生通病

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