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夏季小说网>住首楞严三昧 > 第十八讲(第1页)

第十八讲(第1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页,“子二、开示”。

我们从本经的研究中,不管是七处破妄乃至十番显见,一路走来,我们可以觉,佛陀对内心世界的描述是从两方面来说明的:一个是在描述我们的攀缘心,一个是在描述我们的常住真心。这个常住真心的状态,简单地讲就是不迷、不取、不动。先,一个人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他是一种智慧的观照——我空、法空的观照;因为他不迷的关系,他就不取着,他的心很安定。你看一个人,比如老和尚,你看他,他吃饭的时候就吃饭,睡觉的时候就睡觉,但他心很安定,这个人安住在常住真心。所以本经说,一个安住、找到家的人,是一切功德安乐的根本,他整个生命就稳定下来了。

另外一个是攀缘心。攀缘心的特色刚好相反,迷惑、取着、乱动。第一个,他迷惑,就忘失了本性;第二个,他向外执着;第三个,他就被外境到处牵引乱动,所以这个人很不稳定。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本。

当然,本经的重点就是远离妄想、安住真心。但是在这样的远离跟安住之前,你要先能够分别、判断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什么是主人、什么是贼。你一定要先加以判断,才能够加以取舍。

请看这一段的经文。前面佛陀开显了寂常心性以后,阿难尊者他却不敢承当,这个时候佛陀就讲出一个譬喻。我们看经文: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惟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惟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

阿难尊者在听完了寂常心性这样的一个不迷、不取、不动的道理以后,他不敢承当,佛陀就讲出一个譬喻。佛陀说:假设有一个有智慧的人,他用手指来指出月亮的处所,“彼人”——一个被指示的人,应该顺着指头去看月亮才对啊。假设我用指头指出月亮,而你就是重复不断地去看我的手指头,而把手指头当作月亮,那么这个人不但亡失了月轮,也亡失了手指的功能。

比如,我现在用手指头说:诶,花在这个地方。那么我的指头只有一个目的,是指出花的处所。你应该顺着我的指头去看花,而不是一直在我的指头上打转:诶,你这个指头是长的短的。那么你一直在注意这个指头的结果,你就亡失了花,也亡失了指头。

这比喻什么呢?佛陀讲到这个不迷、不取、不动的道理,是要你去回光返照你这一念心的;而不是说你在法上一直思惟这是什么东西,好像跟你都没有关系,心外求法,到最后这个法的功能就失掉了。因为法的目的是引导你去了解心性,借教观心。如果你不从这个地方顺着法的方向去找到心,只是在法上执着,这个法的功能就失掉了,没有意义了。这样佛陀说法对你就没有意义了,当作一种知识、学术研究而已。

这以下讲出它为什么是这个道理。“何以故?”为什么说你如果不顺着指头看到月亮会亡失指头呢?因为指头的功能只是在指出这个明月的处所。所以,你如果不顺着指头的话,这个指头的功能就失掉,佛法的功能也就失掉了,那佛陀讲那么多法都没有用。我讲了半天,你不用这个法来观心,以为离开自己的身心世界有一个东西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那我讲这个就没有用了。

进一步说,何止是亡失手指的功能,你还搞不清楚光明跟黑暗的差别。什么叫光明?这个地方光明指的是能读的心,黑暗指的是所读之法。你连能所都搞不清楚!我们应该用所读的法来观照能读的心。所以,假设你不能够加以如实观照,你就把真正能读的心跟所读的法——心跟法之间的相互功能亡失了。

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你不能够借教观心,那你就等于是用手指的自体当作明月的自体,这样一个光明跟黑暗、能与所的关系你都搞不清楚。你阿难尊者就是这个道理!

佛陀一路走来,讲到寂常心性的道理,你现在听到这个地方,如果还觉得这个东西跟你完全没有关系的话,那表示你都没有用这个教理来观察你这一念心,你只是思惟这个东西,没有用这个东西来观你这一念心,没有借教观心。所以说,如果没有回光返照,佛陀讲什么其实你也不懂。

我曾经遇到一个大学教授,这个大学教授是学科学的。他跟我讲:法师啊,我很喜欢读历史;尽管我是学科学的,没办法背很多历史,但是我懂得历史。他懂得历史!我说,你是怎么懂得历史?他说历史这么多,这个五千年的历史啊,就是讲“人性”两个字而已。

我们背很多的历史,但是我们不一定懂历史。因为历史怎么样?它是在诠释一个道理。如果我们只是背很多历史,我们不见得懂历史。佛法也是这样。你背那么多名相,背了半天,跟你的身心世界完全没有关系。你背你的法,你身心世界的活动照样活动。所以我们不一定要背很多佛法,但是你要了解佛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看过去有一个姓陈的居士,这陈居士他以前是修密宗的。后来到晚年的时候,他密宗修得不是很好,失败了。失败以后,他觉得对来生没有把握,后来转成念佛,就研究净土的经论。研究了半天,他做了一个读经报告。他说,净土宗讲的“带业往生”这四个字是错误的,没有经典根据。后来台中李老师,李炳南老居士,就写了文章来驳斥他。这个陈居士的理由是说,他查过大藏经,从第一个字找到最后一个字,佛陀没有讲“带业往生”这四个字。但是李老师说,这四个字是没有讲,但是你看《观经》的下品,尤其是下品下生,根本是一个造恶凡夫,而且是临命终才遇到阿弥陀佛、才开始忏悔念佛,他就往生极乐世界。那他不是带业往生是带什么?佛陀很多话没有讲到,但是那个道理你要知道。话里面的道理,你要能够把它读出来。佛陀当然没有讲“带业往生”这四个字。不过你看六祖大师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陀没有讲这句话,但这个道理跟本经的道理完全一致。这就是佛法。

所以,我们今天读经典,不是说在文字上打转,你要借教观心,顺着经典所指的方向观进去,回光返照,你才能够觉悟。你就在那边分别半天,结果你还是用攀缘心,跟之前的老家风一样,还是用攀缘心来听法,结果听完以后你还是一样:迷惑、执着、颠倒、乱动。这就是我们没有顺着指头去看到月亮,只在这个指头上分别。这个很糟糕,浪费时间。所以这个地方,佛陀就把听法的重点指出来了。

丑二、就体别简。分二:寅一、简缘心可还如观指影;寅二、示见性无还如天上月。

这只是一个总说,这以下就把真心和妄心的差别详细地说明。看丑二,就体别简,就着真心、妄心的自体加以分别、加以料简。什么是真、什么是妄,佛陀再加以详细的料简。这地方有两段:第一段,简缘心可还如观指影;第二段,示见性无还如天上月。

寅一、简缘心可还如观指影。分二:卯一、近就音声分别以明无性;卯二、广历诸法分别以示可还。

先简别,这个攀缘心是必须归还外境的。因为你假借外境而有,你迟早要归还给它。就好像我们这个“观指”——去观察指头的攀缘心,你只是在指头上攀缘,最后你还是要回归指头。这地方有两段:第一个,近就音声分别以明无性;第二个,广历诸法分别以示可还。

卯一、近就音声分别以明无性

我们先看第一段。就近,就着这个音声的分别的情况,来说明这个攀缘心是没有自体的。因为什么呢?我们的攀缘心是假借音声而有,最后还是还给音声的,所以就叫离尘无体。我们看经文:

【第十八讲图一】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

这个时候阿难尊者一直不敢承当他的寂常心性,他还是愿意去承当他的攀缘心。佛陀怎么破他?就说,假设你现在还以攀缘我音声的这个缘影之心当作你的真实心性,那这个时候你要注意一个问题:身为一个真实心性,它离开了你所分别的音声,应该有它自己的体性。也就是说,你这一念心的生起是假借外面的音声而有的,那你迟早要还给它。因为你跟它假借的,从什么地方来,你要还给它。如果说它是一个真实的心性,是你的本来面目,你不应该还给别人。因为它就是你自己,你还给谁呢?所以,如果说它是真实的本元心地,那么声音离开以后它应该还在才对啊——离尘应该是有体的。但事实上不然。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譬如说有一个客人,他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身为一个客人,他到了晚上就暂时寄住在一个旅馆之中。他是怎么样呢?暂时地休息,吃一餐饭,住一个晚上,隔天早上又离开了。所以,身为一个客人,他在这个旅馆当中是不可能长久安住的。这生灭心它让你高兴、让你悲伤,这只是来来去去的一个一时的因缘。但是我们的寂常心性是一个“旅馆的主人”,它没有所谓来去的情况,它永远在那个地方,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很清楚地照了万物。

以下合法。“此亦如是”,这个真妄之心的道理,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它真是你阿难尊者的真实心性,它应该没有来去的情况,怎么会离开声音而没有它的自体呢?我们今天得到这个答案,就是说,真心、妄心最简单的差别:妄心,你一定要归还给别人,它从什么地方来,就回到什么地方去;真心是不用归还的。

比如说我们打坐。我们打坐的时候听到很多鸟叫的声音,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产生迷惑。你认为鸟叫声是真实的,然后执着它,然后你就起欢喜心,开始心动,“仁者心动”。那么这个时候,你欢喜心生起的时候,本来打坐心很平静,现在开始生起一个波浪——心动,我保证你这个欢喜心迟早要失掉。因为你是假借这个声音而有的。鸟不再叫的时候,如果鸟开始在哭的时候,你就开始痛苦了。如果是真心,你在打坐的时候听到鸟叫声,你听得很清楚,但是你心不动。你很清楚,声音来、声音走,但是你不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个不动很重要,你很清楚。我们总是认为,我们一定要动才能够了解万物,其实不必。比如说我现在看大家,我很清楚,张三、李四,但是我心不动。不动的时候,我们就不随外境而生灭,就能够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就能够不受外境的影响——你这个菩萨道走得就能够“楞严王”,能够究竟坚固。

阿难尊者一直认为,我们一定要动才能够明了万物。这是不对的。你也可以不动而了解一切法。你看我现在很清楚知道声音来、声音走,什么事情来、什么事情走,但是我保持不动——不迷、不取、不动,但是我也是很清楚。

所以这个地方——我再告诉大家一个观念:我们不一定要用妄心才能够去造业,不一定;我们也可以用真心去造作很多的功德,重点是它不动。

不动有什么好处呢?你能够不受外境的影响。所以六祖大师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自己心动。我讲实在话,全世界没有一个人会伤害你。只有一个人会伤害你——就是你自己会伤害你自己。真的,你把《楞严经》读通了,你会觉,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伤害自己,外境只是一个助缘。它没有理由伤害你啊,它怎么可能跑到你心中伤害你呢?它是在那边动,你自己跟着它动,然后你这个妄想伤害你自己。其实说穿了还是自己伤害自己。

如果一个修行人不能明白这个道理,要解脱很困难。你现在还认为是别人在伤害你,你完蛋了!你没办法修行,你连路头都搞不清楚。“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我们整个生命的痛苦都是我们自己的攀缘心创造出来的,外境只是个助缘,因为你“仁者心动”。问题出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所有的轮回都是我们自己愿意轮回。

这个地方就是说,其实我们可以作另外一种选择的。我们可以换一个想法,不要用攀缘心,用真心,我们会活得更好、更自在,事情会做得更圆满。不是像阿难尊者说的,离开了攀缘心我什么都不能做了。不是这个意思,不是。你也可以不迷、不取、不动而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你可以去拜佛,可以去念佛,你还是可以不迷、不取、不动,做你该做的事。所以到最后除了不变还有随缘,在假借因缘的同时保持不迷、不取、不动。我假借佛像来拜佛,成就我的功德,但是我还是不迷、不取、不动。所以诸位要把这个观念——这个心地法门抓清楚,你就知道怎么用功了,你就知道:哦,原来这条解脱路是这样走下去的。否则,佛陀经典讲了半天,还是跟你没有关系。这个地方我们要觉悟的。

卯二、广历诸法分别以示可还

我们看卯二,广历诸法分别以示可还。我们看经文:

【第十八讲图二】

斯则岂惟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前面是就着音声来破妄想,这以下广历六尘来破除妄想。妄想是必须归还的,是生灭的。这种生灭的妄想,岂止是音声而产生的分别呢?乃至于你阿难尊者分别我的三十二相而出家,你看色尘也会影响你的分别心。你因为我的三十二相而出家,如果我三十二相衰老了、消失了,你就不想出家了。所以,离开了色相,这个分别的功能也消失掉了。

不仅声尘、色尘,“如是乃至分别都无”——这是讲法尘。你看,乃至于外道修习所谓的无想定,他进入无想的状态,他的分别心都不存在。外在的所分别的境缘都不存在,进入到一种非色非空的状态。非色非空就是,它也不是色相,但是它也不是跟真空的理性相应,只是一种无想的状态,而这种无想的状态还是一种第六意识的法尘。那么外道的拘舍离,就把这个非色非空的一种冥顽的状态当作“冥谛”。

冥谛,我们解释一下。外道在禅定当中见到八万大劫之前是一片黑暗——因为他只看到八万大劫,那么他就认为这个黑暗的相状是一切法生起的根源,以它当作涅盘,以它当作我们真实的皈依处。其实这还是一个法尘,还是一个攀缘心。这种叫作冥谛,他认为这是一切法生起的根源。这种冥谛,进入这种无想状态,也是跟攀缘声尘、色尘一样——如果离开了法尘,他的分别心也消失了。当他禅定失掉的时候,他那个正念也就消失掉,因为他这个分别心也是因非色非空的一个无想状态而生的。当这个无想状态破坏以后,他这一念正念还是会消失掉,还是生灭的。

“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我们依止攀缘心在六尘活动,哪一个是我们真正的主人呢?我们听到声音起了高兴的心,最后这个高兴要还给声音;看到色尘而出家,最后这个出家的心要还给色尘。还到最后,你根本就找不到一个主人,都是在动。

好。我们看,这等于是诃责这个生灭心,离尘无体。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佛法的楞严王三昧,它不迷、不取、不动,它不是无想。不是你看到事情都不想,不是这样。外道就知道攀缘心不好,那怎么办呢?把攀缘心压死,让它都不想!如石压草,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你迷惑还在。问题不是你想不想,问题是你那个颠倒的心没有消除。你用石头压下去,禅定失掉了,石头搬开,春风吹又生!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要生起观照。那个不动,是先有观照才不动的,不是无想的。这个地方,大家要把外道的这个冥谛分清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寅二、示见性无还如天上月。分二:卯一、承责咨请;卯二、正示无还。

好。我们看第二段,寅二,示见性无还如天上月。这地方分两段:一,承责咨请;二,正示无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