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老是猛男高昂为数不多依然在世的部下了。
同时,辛术已叫人控制了东方白额的将领,宿预城重新回到北齐怀抱。
段韶、步大汗萨南下平叛只是个插曲,现在最要紧的事情,还是西魏对江陵的战争。
3大军压境
这是一次灭国之战,来看看双方的准备情况。
七月,宇文泰又开启了巡视工作,先后到达原州(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等地;九月,宇文泰命侍中崔猷开山填谷,打通前往汉中的道路;十月,宇文泰下令,让于谨、宇文护、杨忠、韦孝宽、杨绍等在长安集结兵力五万,长孙俭在荆州做好出征准备,萧詧在雍州做准备。
西魏军阵容豪华。
大柱国、常山公于谨,不必多说,资格比宇文泰还老;大将军韦孝宽,玉璧之战熬死高欢,在玉璧待太久了,听说要打南梁,主动申请到前线,宇文泰让达奚武去接班;大将军杨忠,之前独当一面拿下汉江之地,对南下的路熟悉;将军杨绍,之前随同达奚武征汉中,功不可没;荆州刺史长孙俭,革命元勋兼世袭贵族,多年前就瞄准了江陵,有一手的情报资料;萧詧,最希望萧绎死的人就是他。
这里要展开说一下中山公宇文护。
宇文护是宇文导(病危,不久就死了)亲弟,都是宇文泰大哥宇文颢的儿子,二位侄子和宇文泰年岁相仿,可以说,宇文导兄弟是和宇文泰一路创业过来的,是革命元勋。
宇文护时年41岁,只比宇文泰小6岁,当年宇文泰在平凉追随贺拔岳的时候,儿子们都还幼小,家务全部由宇文护照管。
后来,平定侯莫陈崇,迎接孝武帝元修,捉窦泰、收弘农、克沙苑、战河桥、攻邙山等等,东西魏之间的战争,每一场都参与过。
因为宇文护干的基本是后勤工作,戏份就比较少,这一次出战,宇文泰希望着力培养这个侄子,取得一份功劳的话,那在战后的权力分配格局中,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西魏军蓄势待发,南梁军在干什么呢?准确的说是萧绎在干嘛?九月二十日,萧绎龙光殿开设讲座,给文武百官讲授《老子》,王褒则侍立左右,给皇帝捧着书册,提供翻页以及端茶递水等工作。
普天之下,还有谁比朕更懂老子?普天之下,还有谁有资格来做这个文坛领袖?当然是一代宗师萧绎了。
萧绎沉浸在这太平盛世中不能自拔。
十月初九,西魏南征军从长安出发了。
这一天,天高气爽,将士们神采飞扬,气势正旺,从将军到士兵,无一不抱着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宇文泰在青泥谷(蓝田县城附近)给于谨一行饯行,宇文泰没多说什么,他知道这一次一定能胜利,天时地利人和都在自己这边,只是默默和众将士举杯饮酒。
长孙俭终于迎来了这一天,他漫不经心地向于谨问道:“思敬兄,依你看萧绎会怎么抵抗我军呢?”
于谨手勒住马缰绳,娓娓道来:“如果萧绎在汉水、沔水一带炫耀兵威,带领将士和财物渡江北上,占据丹阳(湖北枝江市东北),这是上策;把士兵和百姓转移到内城,修缮城防,以待援军,这是中策;如果懒得搬家,固守外城,这是下策。”
“哈哈,那你觉得萧绎会选择哪一计策?”
长孙俭追问。
“下策。”
于谨毫不迟疑地答道。
“哦?这是为何?”
“萧氏据守江南以自保,已经三四十年了,这段时间中原大地刀兵四起,萧氏却没能力向北开疆拓土,这是他们能力不足;因为我国东边有齐国为患,萧氏认为我们必不可能分散兵力去进攻他们,这是他们智慧不足;萧绎这个人懦弱而没有谋略,多疑而少断,况且那些世家大族在江陵的关系盘根错节,都留恋自己的家园,这是他们远见不足。
能力、智慧、远见都有缺陷,所以我相信萧绎一定采用下策,坐以待毙。”
长孙俭听完,抚掌大笑,杨忠、韦孝宽等人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怪不得您是我叔父最倚重的助手,于老,请受我一拜。”
宇文护下马,弯腰鞠躬。
“那就让萧绎赶紧灭亡吧!”
杨绍在一旁高叫道。
士兵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齐声高呼:“必胜!
必胜!”
毕竟是几万大军,这种动静自然引起了南梁边防部队的警觉。
初十,武宁太守(钟祥市乐乡关村)宗均向萧绎上书,报告了西魏大军压境的事情。
萧绎在讲座间隙,让群臣发表看法。
黄罗汉率先说:“魏梁两国交好,一直以来没有嫌隙,应该是虚假情报。”
“对呀,我们最近一直互通使节,庾大人还在长安呢,也没听到他写信说有什么异常。”
胡僧祐补充道。
宗懔也附和:“陛下不必担忧。”
“呵呵,你们都支持定都江陵,自然是沆瀣一气,没去过长安就没有发言权。”
周弘正冷笑道。
去过长安?庾信杳无音信,那就只能是王琛了,萧绎把头看向王琛。
侍中王琛说:“去年微臣出使长安,宇文泰态度很客气,没有半点要与我们为敌的意思。”
周弘正争辩:“军国大事不可儿戏,王侍中所言,是去年的事情,而宗太守所言是现在的军情,还请陛下核实为好。”
“嗯嗯,也对,王侍中,那你就再走一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