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夏季小说网>狄芳 tag lofter > 第10章 密州企改(第1页)

第10章 密州企改(第1页)

楚孝文回到家里的时候,两个孩子都已经写完了作业,准备开饭了!孝文进门就给母亲打了一个招呼,就去了洗手间洗手准备吃饭了!每天的工作都很忙,孝文按时下班回家吃饭的时间很少,也难得陪着家人一起吃饭。看着爸爸回家吃饭,女儿姝羽就围着爸爸身前问这问那,耽误了自己吃饭,也影响了孝文的吃饭,但又不忍心朝女儿发火,就耐心回答;秀楠在大爷(伯父)面前显得有些腼腆,话很少,只是低头吃饭。

就在楚孝文在洪州市筹备洪州大学,为洪州市的发展储备人才的时候,远在数百里之外的鸢城市,团市委书记秦光被鸢城市委组织部一纸调令,调到了密州担任市委副书记、市长(县级市)。

密州,又称龙城。齐鲁省的一个县级市,由鸢城市代管。传说舜帝出生于此,位于半岛东南、鸢城市南部,总面积2182。7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

作为首批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密州出土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恐龙化石群。密州市有案可稽的文明史可上溯至7000年以前,被学术界公认为古代东夷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被誉为“舜帝之都”,是舜文化的发祥地。先秦两汉时期,一度成为南北文化的交流中心。密州市自古尚学崇礼,人文渊薮,苏轼在此创作了密州四曲、密州七记,修葺了超然台,素有“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美誉,又有苏轼笔下“卢山五咏”山水,被苏轼赞曰“漫说齐鲁第二州”。密州是百强县,为全国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是半岛重要的交通枢纽,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密州市博物馆是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县级博物馆。密州烧烤源远流长,孙琮墓汉画像石庖厨图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烤肉串全过程的史料记载。

1991年,被鸢城市委组织部从鸢城团市委书记调到密州市长时,秦光还不满35岁。这位的年轻市长面对全市150家国企中有103家亏损、负债率接近90%的窘境,他沉默了!

这位后来被称为"秦卖光"的改革先锋秦光,在争议和质疑声中,带领密州企业走出了一条富有创新的企业改革之路。

九十年代初,齐鲁省鸢城市的密州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作为一个县级工业城市,密州的国有企业,正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

这一年,年仅36岁的陈光刚刚就任密州市市长一职不到一年。在他的案头,摆放着一份触目惊心的财政报告:全市150家国有企业中,竟有103家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面高达68。7%,亏损额更是达到了1。47亿元之巨,而这些企业的负债率,也已接近90%。

除了亏损和负债,密州的国企还面临着种种困境:不少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职工收入微薄,生活难以为继;企业纳税额骤减,市政府的财政收支也因此捉襟见肘。

1991年,密州全市预算内财政收入仅有7000万元,连干部教师的工资都难以按时足额发放。

面对如此窘迫的现状,密州也并非毫无作为,而是做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尝试。市政府曾进行过各种改革措施,如简政放权、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但收效甚微,未能触及问题的根本。国企的泥潭,似乎越陷越深。

秦光深知,国企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作为密州改革的掌舵人,他必须找到一条突破困局的出路。但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和根深蒂固的观念障碍,改革之路注定荆棘遍布。

在详细分析了密州国企的现状后,秦光敏锐地意识到,国企的产权问题是制约改革的关键所在。国企虽为"国有",但产权的归属模糊不清,经营管理效率低下,员工积极性不高。要让国企焕发生机,必须从产权入手,打破僵化的体制机制。

经过深思熟虑,秦光终于下定决心:为了密州的发展和未来,为了全密州国企的生存,必须背水一战,放手一搏。

就这样,以"卖国企"为标志的密州国企改革大幕徐徐拉开。在秦光的带领下,密州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产权革命,国企重组、兼并、破产等一系列措施,锐不可当地推进着。一个全新的密州,正在改革的洪流中蓬勃而生。

秦光的"卖国企"举措,很快就在各方引发了激烈的争议。"秦卖光"的外号不胫而走,质疑和反对之声四起。面对重重阻力,秦光却始终坚定信念,带领密州走出一条独特的国企改革改革之路。

从1992年开始,秦光就开始了国企改革的试点工作。起初,他将一些试点企业"出租"给集体或个人经营,但很快便发现,单纯的"出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企的困境。于是,他决定更进一步,将"出租"改为"出售"。

秦光为试点企业的员工提供了两种选择:要么将国企20%的产权出售给员工,要么将全部资产悉数卖给员工。不过,无论选择哪种方案,国家都会以一定形式保留控股权或参股权。但是这些方案并未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见状,秦光并未强求,而是鼓励员工自行拟定方案。出乎意料的是,员工们提出了一个颇为激进的方案:由员工全额买断国企所有资产,国家不再控股。这个方案虽然大胆,但却切中了问题的要害。

经过密州市政府的连夜讨论,秦光做出了支持员工方案的决定。他深知,国企改革已经到了不得不"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冒"的关键时刻,唯有解放思想,才能破除藩篱。

考虑到员工的经济实力有限,秦光市长提出了一个梯度控股的方案:根据职位高低,厂领导、中层干部、普通职工分别出资6万元、2万元和6000元,以不同比例入股。1992年12月28日,试点企业的性质正式从全民所有制变更为股份合作制,标志着国企产权革命的序幕正式拉开。

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全市288家乡镇级以上企业中,已有272家完成了改制。当《人民日报》记者走访密州,问及改制后的变化时,职工们纷纷表示:"有积极性了。过去都是给公家干的,现在是给自己干的!"

国企改制的成效显着,但秦光并未就此止步。他积极寻求与外地国企的合作,给密州市的优质、并且有着广阔市场前景的企业寻找婆家。经过多方寻觅,终于与北汽摩托总经理安庆衡达成协议,双方各自拿出优势资源,合资成立了一家崭新的企业。双方合作成功,也出现了一个“双赢”的新词汇。

密州市里一些老干部处心积虑地阻挠改革,也有很多市民认为这是政府是在推卸包袱,将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九十年代中期,中央先后派出财政、银行等部门的调查组来到密州,对国企改革进行了长达数日的审查,但并未查出任何问题。即便如此,秦光也曾多次收到过匿名恐吓信,令他倍感压力。

直到当年的2月底,国务院副总理听取了调查组的汇报后,决定亲自来密州一探究竟。领导在密州逗留三天,先后考察了多家改制企业,召开了五场座谈会,就"卖国企"改革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涉及规模、股份、行政等各个层面。

总的来说,领导对密州的改革给予了积极评价。有了中央领导的肯定,秦光吃下了一颗定心丸,那些反对的声音也渐渐偃旗息鼓。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密州国企改革初见成效,许多企业实现了扭亏为盈。密州的国企改革经验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前来考察学习的各地干部达1600多人次。

等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的1995年,密州全市国有及集体企业的利税总额达到8。36亿元,是1991年的2。3倍。原本濒临破产的企业,多数扭亏为盈。

然而,秦光深知,单纯的产权改革还远远不够。要让国企真正"活"起来,还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配套机制,为职工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只有让职工吃下"定心丸",改革才能行稳致远。

于是,在推进国企改革的同时,密州市政府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1995年,密州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企业员工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与此同时,医疗、失业、工伤等多项社会保险制度也逐步建立健全。

通过建立社保体系,密州构筑起了一张兜底的"安全网",让全市职工们吃下了"定心丸"。这不仅为国企改革扫清了后顾之忧,也为深化改革奠定了社会基础。正是在产权改革与社保建设的双轮驱动下,密州的国企改革才能一往无前,持续推进。

密州市的国有企业改革,很快引起了上级政府的关注;这就是在"卖国有资产";一些下岗职工对未来感到迷茫和不安,担心改革会让他们失去生活保障。面对种种质疑和阻力,秦光始终坚持改革的方向,用真诚和行动赢得了民心。他深入企业车间,与职工面对面交流,他倾听群众诉求,为下岗职工提供培训和再就业服务;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企业家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功夫不负有心人,秦光市长的国企改革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密州的国有企业国企,在产权改革和社保建设的双重保障下,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一个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一批批下岗职工,在培训和扶持下实现了再就业。国企效益的提升,也为地方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

不少地方在推进改革时,仍然存在思想观念滞后、措施不配套等问题。有的地方对国企"只改户头、不改机制",改革流于形式;有的地方社保体系建设滞后,职工的后顾之忧未能真正解除。

为此,秦光推动简政放权,为民营企业松绑解困;他鼓励创新创业,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他完善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应运而生,成为推动齐鲁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密州市从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书记;再到后来的鸢城市委常委、密州市委书记的六七个春秋冬夏,秦光亲历并见证了密州国企改革的波澜壮阔,为这场改革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如今,这场改革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并已经载入史册,成为整个华夏改革开放,国企改革的标准教材供后人研读。

秦光提出,要坚持"产权改革与社保建设并重"的基本原则,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快国企改革步伐。同时,要强化对改革的指导和服务,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

密州国企改革进行的是轰轰烈烈,各种议论传遍全省,洪州市的楚孝文和张康安以及祥城的杨欣庵都从内部参考资料上看到了密州国企改革的全部过程。身处洪州市教育局局长的楚孝文并没有过多关注,因为所处岗位不同,况且,孝文正忙着申请筹备洪州大学的各项事宜;而洪州市计划委副主任张康安也只是把密州企业改革作为一份研究资料来研读而已;反而是自1990年5月就担任祥城县委副书记、祥城县人民政府县长的杨欣庵蠢蠢欲动,准备在祥城县进行国企改革。因为祥城县国有企业的局面也和密州市的国有企业相差无几,可谓是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了,杨欣庵一个三十多岁的县长,也想做出一番事业,推动祥城县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喜欢狄方天元的新书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狄方天元的新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