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夏季小说网>净界法师讲楞严经共133单 > 第三十四讲(第2页)

第三十四讲(第2页)

当我们的舌根去接触这个美好滋味的时候,那个甜美的滋味其实是不真实的,它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那么,身为一个不真实的滋味,怎么会显现在我的舌根呢?“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是因为我过去有这样的一种布施饮食的善业,所以假借这个饮食把这个善业的力量显现出来,让我感受到一个美好的滋味,是个人的循业现。因为你善业还在。当你把福报享尽的时候,你吃什么东西都没有滋味。因为这个滋味是从哪里来?是从业力而来嘛!所以它只是个人的循业现的假相,但是它的本质,当体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妙真如性。

所以,世间上的饮食,我们应该说它有无量味。你看福报大的人吃东西,它的味道特别美;我们福报比较差的,吃同样东西稍微差一点。你不相信,你把这个面给饿鬼道吃,他吃得很痛苦。你看目犍连尊者,一个阿罗汉,在定中看到他的母亲堕到饿鬼道去,他也是去托美好的饮食给他母亲。他母亲把这个饮食放到她嘴巴,到喉咙地方的时候,变成一团猛火。怎么这个美好的饮食跑到您的嘴巴变猛火呢?因为即空即假即中,这个饮食不真实。这饮食要是真实的饮食,那进入到她的嘴巴应该还是一样美好的饮食。因为它是虚妄相,所以目犍连尊者很紧张啊,去禀告佛陀。佛陀说,你要能够斋僧,一方面叫你妈妈忏悔。目犍连尊者就用他的物质供养大众师,一方面他妈妈忏悔,后来才把这个业转过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天鲁国的人民在海中抓住一只鸟。这个鸟非常漂亮,就像天上的凤凰一样。鲁国的国君非常喜欢这只海鸟,做了一个很大的笼子把它保护起来,每天要仆人为它搧扇子,而且把他宫中最美好的饮食、酒肉都盛给这个海鸟吃。结果三天以后这个海鸟死掉了。这国君说为什么?大臣说,海鸟的饮食跟我们的饮食是不一样的。你拿我们美好的食物,对它来说刚好是毒药。所以这个饮食是不真实的,每一个人循他的业去现他个人的饮食,这个就是所谓的循业现。

所以你看,我们在吃饭的时候为什么要食存五观?你看你每天这样子念: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为成道业,方受此食。你这样念的时候,你产生惭愧心、感恩心。这种惭愧心、感恩心生起的时候,你再去吃饭,特别甜美,是这个道理。这个饮食,因为它不真实,所以它会变化。这个就是所谓的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

子五、明身与触即藏性分三:丑一、总标二处;丑二、妄相无体;丑三、结妄归真

丑一、总标二处

我们看第五段,明身与触即藏性。

这个身根,是一个内处;外在的触尘——冷热涩滑,是外处。身根跟这个触接触的时候,其实它当体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我们看经文: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

这个地方先标出两种处所。佛陀招呼阿难说,你平常早上起来要三摩其头。佛陀规定弟子们一起床的时候要三摩其头。因为佛在世的时候很多外道出家,出了家以后,佛陀怕他们习性不改,又修外道法,所以要他们每天起来三摩其头,告诉自己已经出家了,应该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以我们这个手去摩头而产生一个触觉——冷热涩滑的触尘。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一下,这一段的经文跟以前是不太一样的。前面的经文讲的内处跟外处,一般来说内处都是有情,外处都是无情物。比如以这一段来说,佛陀应该举我们的身根去穿一件衣服。身根是一个有情,衣服是无情。当我们的身体跟衣服接触的时候,能感觉到冷热涩滑。但这个地方佛陀讲的譬喻,它的内处跟外处都是有明了性的东西,不管是手,不管是头,都是有了别功能的心法。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

“于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呢?当我们的手去接触我们的头的时候,这个整个摩触的过程当中,“谁为能触”,到底何者是能触呢?这个触觉是从哪里生起的呢?是从手里面生起的?是从头生起的?就是说,我们的手去摩头,会产生一种冷热涩滑的触觉。这个触觉是从哪里来?是从手边来?还是从头部来?提出这个问。

丑二、妄相无体分二:寅一、二触不成;寅二、一触不成

寅一、二触不成

看经文: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

这个地方有两种的破法,第一个是破二触,两种触。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如果这个触觉是完全从手这边生起的,因为我的手去摩头嘛,产生的触觉应该从手出来,那么这样子有一个问题:“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这个触觉是完全从手里面生起的,那么头变成完全没有明了的作用。而事实上头是有明了作用的,那表示你的手跟头没有完全接触。因为头是有明了性的嘛,而你的手去接触头的时候,所有的感觉只有从手里面生起,那表示你没有真正的接触,所以不能构成触。

如果说这个触觉是完全从头部生起的,那么手就完全没有作用了。事实上手也是有感觉的,所以也表示头部跟手也没有真正接触。因为手是有知觉,而你的知觉只有从头部生起,可见你的头跟手没有接触。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说是接触的过程当中,手也产生一个触,头也产生一个触,整个摩触的过程产生两个触觉,那阿难尊者你应该两个身体,以后你要成两个佛才对呀。你的手去摩你的头产生两个感觉,那你应该是两个身体,这是不合道理的。所以二触是不成就的。

寅二、一触不成

我们看一触也不能成就: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

当我们的头跟手接触的时候,这两个都是有明了性,相互接触的过程当中,假设它们两个共同产生一个触觉,那这样子手跟头就应该相合为一体才对呀。你们两个既然能够产生一个触觉,那头跟手是一体的。假设头跟手是一体的,那就不能构成触的定义,因为触必须有能所,能跟所是不一样才对。现在你这个头跟手是一体的,就不能产生交互作用,那这个触的定义就不能成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说是头跟手是两个体,那么这样子的话,“触谁为在?”你生一个触觉,他也生一个触觉,这两个又是一个自体的,那么到底这个触觉是从哪里来?“在能非所,在所非能。”在能摩的手就不是在所摩的头,在所摩的头就不在能摩的手。你不应该说虚空——一个空空荡荡的虚空,跟你产生一个触吧?所以说一个触也不能成立,因为手跟头都有知觉,怎么可能会合成一个触呢?不可能

丑三、结妄归真

那么,我们手去摩头的时候,产生那个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佛陀回答: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我们知道,当我们的手去摩触头的时候,它其实就是一个因缘所生法,而这两个接触的过程当中是没有真实处所的。也就是说,它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即身与触,二俱虚妄”,它只是因为你过去的善恶业力而显现的一种暂时的假相跟暂时的一种感受作用而已。你善业强,你不管摩你的头、摩你的手,你都产生快乐的感受;你要有罪业,你摩你的头,你就觉得很痛苦,摩你的手也是很痛苦。这只是一种循业现,而它的本质就是你的真如本性,因为假借业力而显现出来,但真如本性本身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这个触,当然只是一种身体的感受。你看台中莲社有一个念佛感应的故事,我们用这个故事来探讨它的道理。在当时有一个阿环师姐,她四十二岁就参加台中莲社,到六十二岁往生,总共亲近了台中莲社二十年的时间。她不但很精进地参加共修,也非常地心来护持整个共修团体,出钱出力。后来,她在六十二岁的时候肠胃生了一个肿瘤,肠胃病,开了几次刀,没有什么效果。最后一次开完刀以后,她就决定不再开刀了。那一天的下午三点钟,她整个人就昏睡过去。昏睡的过程当中,她手就去拨一个东西,一直在拨,一直在拨,感到非常的恐怖。这个时候她的家人就赶快找莲友来助念,念佛。念了一段时间以后,她的手就慢慢安定下来。

她第二天醒过来的时候,她家人就说,你昨天晚上三点多到底是看到什么?她说,我在睡觉的时候,看到一个黑色的东西往我的身体罩过来,好像蚊帐一样的东西,非常痛苦,我一直要把它拨开,但拨不开。后来听到念佛的声音,她本身也有念佛的功力嘛,她就自己也念佛。这个时候,她一念佛,很虔诚念佛,就看到一道金黄色的光明。光明出现的时候,那个黑色的阴影就慢慢消失掉,变成一个小孩子出现。她问小孩子说,你来干什么?这小孩子说,我来跟你讨命的。他说,你前生很喜欢杀猫,看到猫就杀,杀了四十只猫。我是其中一只被你杀的猫,我现在要跟你讨命。但是因为你念佛的关系,把我们之间的恶因缘化解掉了。但是你欠的这四十条猫的命,这个命你还是要偿还。这小孩子说,你应该做三天的法会来度这些猫。后来这个阿环师姐就请人家来诵经,诵了三天的经,最后一天又放了一个大蒙山,才把这个业障给消过去了。后来也就安然地在念佛当中往生。

那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就是说,她在看到黑色阴影的时候,她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她开始念佛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那一道光明?为什么有些人念佛的时候看不到光明?我们这样子讲:其实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无所不在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但是你一定要依止你的真实的信心来念佛号,才会把那个光明显现出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