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夏季小说网>大佛首楞严经净界法师 > 第四十四讲(第3页)

第四十四讲(第3页)

我们讲一个小故事,来说明这个明心见性的重要。

在春秋时代,鲁国的国君要举办一个国家的庆典。他有一个很好的钟,庆典的时候把这个钟撞起来,声音非常嘹亮。但这个钟少一个架子,所以他就请一个木匠,希望把这个架子做起来,好把这个钟挂上去。这个木匠经过三七二十一日以后,把这个架子做出来。这个钟一挂上去啊,哎呀,不得了,天衣无缝。不管是造型,不管是它的比例,那个钟撞起来那个声音,实在可以说是非常的圆满殊胜。

法会结束以后,大家看到这个钟架做这么好,就打听这是谁做的,就找到这个木匠,说,你这个钟架实在做得太好了,没话讲!你是怎么做的?

木匠说,我在做之前,我要斋戒沐浴七天,我要息诸缘务。他说,我整天这样斋戒沐浴,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已经忘了我做这个钟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做了别人会赞叹、会毁谤、国王会赏我多少钱,这样的利养的心完全忘掉。三天而忘利。但是我觉得不行,再斋戒,五天而忘身。到第五天的时候,我的身体忘掉了,身体的变化,感到热、感到冷,这个身体的变化也忘掉了。这个不行,继续斋戒,七天而忘我。到了七天的时候,我那个自我意识也忘掉了,没有人我的对立了。

三天而忘利,五天而忘身,七天而忘我。到第七天的时候,我的内心一片平静,我已经忘了我在为谁做事情,我只知道心中只有一个影像,就是架子。这个时候我很平静地拿起我的斧头,跑到山中去,我很自然就看到哪一棵树适合做这个钟架,把它砍下来。砍下来以后很自然地就做成这个架子。我所做的事情无非是以天合天,以天然的心去寻求一个天然的价值。

当然,这当中就包括了三个重点:忘利、忘身、忘我。其实,在打佛七的时候你会觉,我们佛号念得最好的那一支香就是:第一个,我忘掉我为什么打佛七,忘掉得失利益;第二个,你那个色身,这一块肉,六七十公斤这个色身也要忘掉;第三,最后,谁在打佛七也忘掉。这个时候你这个的心跟佛才打成一片。就是这样子。

你说,我们为什么佛号念不好?心有千千结嘛。我们就是在这个五阴身心里面到处惹尘埃,把自己的能量都耗损在这个地方。所以,那个木匠的意思就是说,我不是有什么样好的技术,我是调整我的心态而已。很多人说,哇!你是跟谁学什么技术?不是。心态决定你的状态。就是我在做这个钟架之前,我善调其心!做了这个工作。

当然,到这个地方为止,佛陀就是在告诉我们,一个菩萨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修学会比较圆满,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往下看。

丙二、广破余疑分二:丁一、明事理性相本融;丁二、明迷悟因缘无性

这一段是广泛地破除二乘的无学之人心中的疑惑。我们解释一下。

蕅益大师说,其实前面三卷的经文,佛陀对于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个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道理,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但是二乘之人有一个问题,法执特别重。烦恼障轻,所知障很重。他对于前面佛陀所说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四科,这个相状是生灭的,而且都是一念心性所显现的,他产生疑惑。换句话说,我们一念心性即空,它是不变,这一部分阿罗汉他同意,我们这一念心性是空性。即假,它能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现”,它会变现种种的五阴。随缘这一部分,阿罗汉听了以后,听不懂。说我们这一念心性又怎么能够创造外境呢?说是外在的世界是内心所创造的,这怎么可能呢?因为二乘人一路都是把心跟境是切开的,所以它这一段产生很大的疑惑。就是心境之间的互动,内心怎么创造外境,外境又怎么回到心性,这个观念它产生了很大的障碍,所以佛陀必须再继续说明。分两段:一,明事理性相本融;二,明迷悟因缘无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丁一、明事理性相本融分三:戊一、疑请;戊二、许宣;戊三、正说

先看第一段,明事理性相本融。这个事相就是我们的五阴身心,生灭变化的;这个理性就是现前一念心性。那么心性怎么能够创造事相,事相又怎么回归到理性,这两个观念要怎么融通呢?佛陀必须再加以说明。这个地方分成三段:第一个,疑请;第二个,许宣;第三个,正说。

戊一、疑请分二:己一、叙敬;己二、叹述

我们看,二乘人心中有疑惑来启请佛陀开示。“疑请”当中又分成两段:第一个,叙敬;第二个,叹述。

己一、叙敬

我们看叙述的一个恭敬的仪式。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佛陀讲完了四科七大,阿难尊者也开了悟,用偈颂赞叹佛陀,也了愿。这个时候,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就是满慈子,在大众当中站起来。因为他要请法,不能坐着,要从座位站起来。站起来以后,“偏袒右肩”——这是印度表示恭敬的一种仪式,然后右膝着地,双手合掌,内心恭敬,来白告佛陀。这是说,他本来是坐着,这个时候站起来请法。

己二、叹述分二:庚一、叹教;庚二、述请

我们看己二的“叹述”,赞叹、叙述佛陀的功德。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个,叹教;第二个,述请。

庚一、叹教

先看赞叹大乘教法的殊胜。

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大威德世尊”是赞叹佛陀自受用的功德。佛陀以真实的我空、法空的智慧来断除心中的烦恼,所以叫大威德。“善为众生”,是赞叹佛陀善巧的智慧。他能够用种种的善巧譬喻来演说妙法,开导众生。这个是佛陀利他的功德。所以这两个是包括佛陀自利利他的功德。

身为一个佛陀,他能够开演如来所证的“第一义谛”。这个第一义谛,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它当体即空,当你入空观的时候,一念心性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无相;入假观的时候,它就变现了五阴身心;然后你再入空观,又回归到一念心性。这个可以说是不思议境,不可思议的。一念心性能够变现万法,万法又能够回归到一念心性,这个是很难讲清楚的。而佛陀竟然能够用这样的语言,把一念心性怎么变现万法、万法又怎么样回归到一念心性,“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这个真妄不二的道理讲这么详细,实在是大威德,实在是善巧方便。所以说先赞叹佛陀一番。

庚二、述请分三:辛一、总述疑情;辛二、别述二难;辛三、请佛开示

我们再看“述请”,正式地叙述他心中的疑情。这当中有三段:第一个,总述疑情;第二个,别述二难;第三个,请佛开示。

辛一、总述疑情

先拢总地叙述他心中的疑情。看经文。

一、叙昔未闻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

这个地方,他自己叙述他个人的因缘。说我富楼那,身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在过去的场合当中,佛陀经常地公开赞叹,说我身心世界的功德就是善为说法,我能够成就四无碍的辩才。佛陀在过去当中,不但赞叹我在释迦牟尼佛法当中说法第一,乃至于过去七佛当中,乃至于未来贤劫诸佛当中,我都是说法第一的。

二、求今断惑

身为一个说法第一的阿罗汉,现在听到佛陀这个楞严法会,我现在的情况,我也说一下。这个地方,“说法第一”是讲他过去的状态,这以下讲他现在的状态。说我身为说法第一的阿罗汉,我听了前面的三卷经文,我把我的想法表达一下。

我听到佛陀精微奥妙的法音,说是一念心性“依体起用,全真成妄;摄用归体,全妄归真”,这个真妄不二,我讲出一个譬喻。好像一个聋子一样,耳朵聋的,已经听不到声音了,又远在一百步那么远的地方有一个蚊蚋,就是一个小蚊子的声音,我不要说是见到,连听都听不到。

这个聋子就比喻二乘人。二乘人从来没有听到一念心性的道理,他只知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从无常、无我当中断除三界的见思,而进入偏空涅盘。所以,这个可以说是一个具足少知少见的聋子。这个百步之外就是说,他所觉悟的道理,跟佛陀讲的这个真如的道理,是有一段很远的距离。所以他根本是证不到,甚至于过去连听闻都没有听闻过。这是把自已的心态表达出来。

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这个地方,他等于是讲到自己的种性的差别。说,事实上,我心中有疑惑是我个人的问题。因为佛陀已经在前面四科七大的文讲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在一念的无生的清净心当中而显现万法,所谓即空即假即中,这个讲得很清楚。并且对我来说也破除了心中一部分的疑惑。但是我另外一部分,还不能够详细地去了解这个义理的真实的趣向,而达到完全没有疑惑的地步。于是他说,世尊啊!像阿难之辈,他是有学之人,他断了见惑而已。他虽然开悟了这个四科七大都是一念心性之所显现,但是他三界的烦恼没有断。而我等无学之人,已经成就了阿罗汉,证得我空的真理,断除了三界的见思,但是我对于佛陀的这个法音,还是“纡”。这个纡就是缠绕很多很多的迷执。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阿难尊者比较偏重在菩萨种性。菩萨种性就是烦恼障重、所知障轻。他的我执比较重,法执比较轻。二乘人的特色,是烦恼障轻、所知障重。也就是说,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说,他对一念心性随缘不变的空性能够接受,但是一念心性能够不变随缘,显现十法界的妙法,这一部分他有障碍,随缘这一部分有障疑。

喜欢净界法师【楞严王三昧】要义请大家收藏:dududu净界法师【楞严王三昧】要义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