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5月13日,34军全军到达晋城,于是姜玉贞第23军也开始陆续出动。
不过此时,战场形势已经有了一定变化,所以李志坚决定更改之前定下的计划,23军不再走经过运城而渡过黄河的路线。
在43军到了洛阳之后的这段时间,经过几场战斗,将豫西的形势基本稳定了下来。
43军到来后,首先将日军战车第三师团的手脚束缚了起来,让其损失了近九十辆坦克后,进攻的实力大减,再不敢随意出动,让一战区其他部队的压力也小了很多。
随后李志坚让李杰的新七师整师到嵩县支援汤恩伯部,给其争取重整时间。
在到嵩县的时候,新七师主力走巩县,先侧击第四集团军周围的日军110师团,将第四集团军96军都解放了出来,然后一起到了嵩县周围。
日军在37师团的225联队被击溃后,马上又出动部队来进攻汤恩伯的部队。
但是日军的攻势又被新七师和第四集团军的38军给拦住,前锋坦克也被击毁几辆。
随着新七师主力和第四集团军96军的到达嵩县,让汤恩伯部的形势更加好转。
经过几天的重整,作为麾下主力的12军、13军、85军、29军等几部都向嵩县聚集,被日军击溃打乱的小股部队也在重新集结,部队的战斗力在一点点恢复。
现在中国方面在豫西集中的两个大兵力集团,现在局面都暂时稳下来,没有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一是在嵩县附近,集中了汤军团的主力和第四集团军、新七师,这些兵力暂时挡住了追击日军的前锋。
二是在洛阳附近,有14集团军的15军、刘戡军团和43军的主力,现在正和此处的日军打成僵持,作为援兵的日军菊军团主力63师团各大队正在不断赶过来。
至于何柱国的第15集团军,36集团军(缺集团军司令),高树勋第39集团军及马法五的第40军,虽然番号不少,但是都没有多少兵力,装备也很差,攻守能力都很弱,所以这些兵力并不被当作主力来使用,只能用来牵制一下日军。
战场形势初步稳固下来后,李志坚就不准继续在这里增加力量。
日军进攻河南的兵力大多是从河北、山东抽调,这次几乎将占领区的力量抽干。
原本驻守在豫北博爱和沁园的27师团也渡过黄河,到了平汉线南段。
所以阻挡第八集团军从太行陉直接出击的道路又已经打开,并且在黄河北的大多数地方,日军的力量其实非常空虚。
23军从豫北出击,就相当于到了日军后方,正是有巨大的舞台可以纵横。
还有一点,日军的行为引起了李志坚疑惑和警惕。
通过27师团转隶给武汉方面的日军11军指挥,李志坚明白这次日军的目标绝对不会止战于河南,湖南的一战也是势在必行,并且种种迹象表明,已经到了发动的边缘。
这次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暂时能确定的是河南和湖南,这两处都是重庆国府重要统治区。
这是一场针对重庆国府的大战,并且是一场不顾自身安危的大战,日军为发动这次大战,几乎抽干了占领区的原有力量。
而这些占领区内的抵抗力量越来越强大,之前多次围剿和扫荡下,都无法抑制其成长壮大,现在将压制的力量都抽离,日军不会意识不到他们的行为意味着什么。
从地图上看,李志坚知道日军这是想打通在中国腹地的铁路线,连接东南亚,将中国战场和东南亚战场上连接在一起。
可是日军还有没有其他的目的,李志坚总觉得日军意图不光立足于现在,应该是已经一定程度的意识到了日军的失败不可避免,已经在为未来布局。
现在在中国战场上,军事实力最强的还要数日军,其次是重庆国府直接指挥的部队。
军事实力最强的日军拼尽全力对军事实力第二的重庆方面进行攻击,这场老大对老二的血拼,不管怎么说,对于其他势力来说都是好事。
当然其中也包括晋绥军在内,老大和老二经过互拼都实力大损,那么就给了其他人发展和壮大的机会,从而搅乱中国未来的局面。
所以,李志坚不管日本心中还操着什么样的坏心思,决定让23军对日军力量空虚的日占区进行出击,尽力抢夺地盘和资源。
时机不多,如果晋绥军不去争夺,那么自然会有其他人去争夺,到时候晋绥军就没有了理由,失去了先机和大义。